他心通(文白对照)
他心通有种种不同,且约证道者说。澍庵无论问何书,即能一一诵得清楚,一字不错。其人素未读书,何以如此。以业尽情空,心如明镜。当无人问时,心中一字亦不可得。及至问者将自己先所阅过者见问,彼虽久而不记,其八识田中,已存纳此诸言句之影子。(看佛经亦如此,古人谓一染识神,永为道种,当于此中谛信。)其人以无明锢蔽,了不知觉。而此有他心通者,即于彼心识影子中,明明朗朗见之。故能随问随诵,一无差错。即彼问者未见此书,亦能于余人见者之心识中,为彼诵之。此系以他人之心作己心用。非其心常常有如许多经书记忆不忘也。凡夫不了,将谓有许多奇特。究其实只是业消慧朗,障尽智圆耳。
又宋高僧传载僧缄往王处厚斋。处厚读文章甚得意。因问读何文字。处厚言此我中进士策。缄曰,风檐之下,有此从容乎。于囊中取出一编曰,此非汝策乎。处厚视之,即当日原策。处厚曰,此吾后来笔削者。缄曰,吾固知非汝原策也。因问师囊中何以有我此策。缄曰,非但此策,汝自读书以来,乃至戏顽,一笔一画,吾囊中一一俱有。处厚惊惧,不敢致问。澍庵但有他心通,未见其有神通。僧缄乃有他心通,而兼有大神通。能将彼心识中所现之书,现出形质以示其人。实非自己囊中存留而取出也。—— 《文钞》之《复永嘉某居士书四》印光大师著述
译文
他心通有种种不同,此处仅限于证得道果的人来说的。比如澍庵无论别人问他什么书,他立即就能一一背的清清楚楚,一字不错。他从没读过书,为什么能够这样?因为业障尽凡情空,心如明镜的原因。在无人问的时候,心中空灵寂静,一个字也没有。等到问的人,把自己先前所看过的书来问,此人虽然时间长了而不记得,但他的八识田中,已经存放收录了这些言句的影像。而他因为无明的遮盖,丝毫没有感觉。而有他心通的人,就能从他的心识影子中,明明朗朗见到,所以能随时问随时背诵,一点没有差错。即使问的人未见过的书,也能从见过的人的心识中,为他们背诵出来。(看佛经也是如此,古人说一旦熏染识神,永远会成为修道的种子,应当从这种现象中真诚相信。)并非是有他心通的人心中,常常有许多经书记忆不忘。凡夫不知道其中的道理,私下猜测以为有许多的奇特玄妙之处。说到底,只是业障消除、智慧圆明了啊。
还有《宋高僧传》中记载,僧缄去王处厚的斋房。处厚读文章甚为得意。僧缄问他读的是什么文章。处厚说读的是我考进士时候的策文。僧缄说,微风吹拂的屋檐下,有这样惬意悠闲吗。僧缄从口袋中取出一篇文章,说:“这个不是你考中进的策文吗?”处厚看看,真是当年自己的原策。处厚说:“这是我后来又删改过的。”缄说:“我当然知道不是你当初呈送皇帝的原策。”处厚问师父口袋中怎么会有我的策文呢?缄说:“不但这个策,你自从读书以来,乃至小时玩耍时写的东西,一笔一画,我口袋中一一都有。”处厚又惊奇又害怕,不敢细问。澍庵只有他心通,没见他有神通。僧缄有他心通,而且又有大神通,能将人心意识中所存放收纳的书,现出形象物质来给人看,事实并非自己口袋中存留而取出的啊。—— 客尘 和南 敬译
版权所有:心经在线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