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部派对于佛教的基本义理,如四圣谛、八正道、十二缘起、涅槃等,都采取完全信奉的一致态度,但各派也都有自己奉持的经典,因此造成差异。这些差异其实只是某些教义论证上的枝末细节不同。从现存的汉译资料来看,《异部宗轮论》及其异译《部执异论》,或《十八部论》、《异部宗轮论述记》等所述,他们争论的问题深具哲学反省的意义。各部派中保存下来的资料最完整的是说一切有部,如《六足论》、《发智论》、《大毘婆沙论》与《俱舍论》等,这些著作不仅阐述说一切有部的基本主张,更广泛涉及其他部派的观点。根据这些资料,可归纳出各部派争论的基本问题:
有无、真假的问题 如前所述,部派佛教的学说,大体上分别以大众部和上座部为两大主流而分裂发展。这两大主流在理论上的差别,主要宗旨不外乎“空有之争”,大众部主张“空”,所以近乎大乘,上座部主张“有”,偏重于深奥的理论研究,于法义做精微的分析。如说一切有部主张“三世实有,法体恒有”,认为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都有实体,有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,因此对一切诸法广为分别,对一切法做“五位七十五法”的归纳分类,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法相唯识宗。另外,如犊子部则不仅主张世间法实有,而且进一步认为我法亦有。 大众部系的一说部主张世间法、出世间法都是假名,全无实体;说出世部认为世间法是假名,而出世间法全是真实;说假部则认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各有一部份是假名。以上这些关于有无、真假的问题,是就各部派的相对立场而分判的,不像后来大乘论典中各派的主张那样明确。 佛陀观的问题 上座部大致延续原始佛教的看法,认为佛陀是由世间修行而解脱成佛的,他的生身与世人一样有苦乐感情。所以,佛陀被视为历史真实存在的教主,是人天导师,是人格圆满的觉悟者。大众部则认为佛陀并无生灭变化,是威力无边,超越时空的伟大圣者。佛陀能够示现种种法身,印证“十方三世”有无量无数的佛。后来的大乘佛教直接继承大众部这种佛陀观,奠定了成佛理论的基础。 心性及解脱问题 上座部认为心有染有净,染心不能解脱。大众部则主张“心性本净”,人心本来清净,只因后天各种烦恼贪着染污,成为凡夫,所以藉由修行去除染心,必能得到解脱。此说成为大乘佛教“佛性论”的理论基础。 轮回转世的问题 各部派主张,在三世六道轮回的主体就是心识。他们争论两个问题,一是“补特伽罗”的有无,一是“中有”的有无。“补特伽罗”就是指轮回转生的主体,这个问题在上座部系统各部派间被广泛讨论着。其中,犊子部和正量部认为有一个补特伽罗存在;经量部认为人体内有个叫做“一味蕴”的命根,后来被唯识学派吸收发展为“阿赖耶识”;说一切有部则主张有一个“世俗补特伽罗”或“假我”存在。 关于“中有”的有无,说一切有部认为在欲界、色界都存在“中有”,它是生死轮回的中间环节。他们并且认为“中有”的形状像个五、六岁的孩童,但微细难见,能透过一切障碍物,少经七日,多经四十九日,就能投胎下一生,并且根据前世的善恶业来决定投生的处所。但大众部系统则否认“中有”的存在,认为并没有今生来世之间的神识。 部派林立的时期,诸派自守宗风,各有千秋,却共同认定自家所传承的一系才是正统的、纯正的佛教。因此在部派思想发展过程中,百家争鸣,有如百花齐放般的灿烂辉煌。版权所有:心经在线网